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3047号加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建议办理答复
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2023047
建议人:
主办单位: 淄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答复时间: 2023-08-15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

第2023047号建议的答复

 

吴仲春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发展改革委坚决落实“全员环保制”,深化生态赋能行动,重点从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加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

一、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严格落实能耗“双控”政策,我市“十三五”能耗“双控”年度评价结果均位于全省前列。2021年制定《淄博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总体工作方案(2021-2022年)》,并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区县积极落实,严把新改建项目节能审查关,实施“两高”项目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加强节能监察,倒逼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22年我市综合能耗(扣除原料用能)为2620.27万吨标准煤,较2021年下降332.35万吨标准煤。2020至2022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16%。二是持续压减煤炭消耗。“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进行煤炭消费量压减共540余万吨,2021年制定《淄博市煤炭消费压减工作总体方案(2021-2022年)》,积极推进煤炭消费压减工作。严把煤炭减量替代审查关,严格落实涉及新增煤耗项目、“两高”项目煤炭减量替代政策。持续淘汰落后燃煤机组,2021年关停小煤电机组停12台、总容量21.7万千瓦2022年关停小煤电机组停9台、总容量15.7万千瓦。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煤耗为2162.47万吨,同比下降7.11%,较2020年(2340.82万吨)下降7.61%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十四五”期间,市发展改革委重点从三方面进一步推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一是加强“十四五”节能减排谋划,制定并印发《淄博市“十四五”节能减排落实方案》,明确“十四五”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能源消费增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目标和重点工作二是持续压减煤炭消费量,对全市煤电机组分类施策,优化全市煤电机组布局,减少煤炭消费量。三是加强“两高”项目管理,对新建“两高”项目严格落实煤耗、能耗减量替代政策,引导存量“两高”项目实施节能改造,进行能效提升,加强节能监察,倒逼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淄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8月15日

 

联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联系人:王凯联系电话:3181080

关于加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建议:一、扎实推进源头治理。一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要进一步巩固“散乱污”企业整治成果,对应当关停取缔的坚决杜绝异地转移和死灰复燃,对存续企业通过改造提升、重组调整等路径,不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节能降耗水平和污染治理水平,实现向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转型升级。要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加速转型升级,抓实一批“四强”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城市“三大支线业务”,推进“四强”产业向布局集中、产品高端、产业绿色方向发展。二是加快煤炭治理。要在坚决完成煤炭压减指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全市冬季清洁取暖,强化资金保障和投入力度,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的原则,加快农村电网、天然气输配网络和储气调峰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气源和电力供应。二、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一是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和一氧化炭治理力度。要精准管控,细化“一厂一策”,通过采取更新先进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合理调整工况参数等措施,从源头减少CO排放,采用RTO、RCO等高效处理设施,积极开展末端治理,实现CO低浓度排放。要科学确定重污染期间管控措施和污染源减排清单,杜绝“一刀切”,不断提高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二是深入推进扬尘污染防治。持续保持扬尘治理高压态势,督促各类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八个百分之百”污染防控措施,严格防控拆房和道路工程扬尘污染。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将“防治扬尘污染费用列入工程造价”的规定落到实处,推动施工企业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进一步加强渣土车运输管理,明确渣土运输车辆地方标准和装运施工规范,为执法监管提供依据。三是加大交通运输污染治理。全面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对不适合提标改造的柴油货车尽快淘汰更新,坚决遏制重型柴油货车不按规定加装、更换污染控制装置的行为。切实加强油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非标车用燃料行为。逐步完善智能化机动车遥感监测体系,建立“天地车人”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强化环保、公安、交通运输等多部门联合执法监管机制,严格管控、严厉查处机动车环境违法行为。三、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管。要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实行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严厉打击各类大气环境违法行为。一要强化监管执法责任,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着力解决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协调不畅、管理粗放的问题,从体制机制上落实监管和治理责任。二要提高大气环境执法的威慑力,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充分发挥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职能作用,传导责任压力,强化责任追究,形成强大合力。三要不断总结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成果,做到集中整治与常态化监管相结合、执法与普法相结合、整治与服务相结合、重点监管与全面监管相结合,健全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