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份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 |||
|
|||
从供给看,三次产业运行平稳。农业生产稳定,小麦苗情虽总体不如常年,但较冬前有所转化。全省一类苗面积占46.26%,同比降低近5个百分点;二、三类苗面积占35.5%和16.7%,同比分别提高1.1个和5.6个百分点。工业运行缓中趋稳,轻工、纺织、机械、化工、炼油、医药、电力等工业支柱行业生产运行较好。比如,受钢材价格上涨影响,钢铁行业出现向好变化,预计前2个月,莱芜市铁、钢、材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6%、8.9%和7.9%;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效益明显改善,2月份亏损额同比下降317%。比如,造船业呈现企稳向好态势,中航威海船厂产值同比增长15.5%。软件信息、现代金融、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电子商务、信息消费日趋活跃,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凸显。 从需求看,内外需求支撑有力。“两网两通”、“外电入鲁”送电通道以及大型煤电项目等一大批“十三五”重大基础设施陆续启动实施,加之投资规模高达2.5万亿的结转建设项目,有力推动了投资稳定增长。房地产销售有所回暖,济南市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价格已连续6个月上涨,二手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62.3%;青岛市新建住房库存同比减少10.5%,二手住房成交套数同比增长55.3%。假日消费拉动作用增强,春节期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1653.7万人次,旅客消费13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4.2%,汽车销售也迎来今年首个高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好转,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自2月12日跌至历史低点后,已连续16天上涨,预计我省2月份外贸形势将好于1月份。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支撑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与推动经济下行的各种压力依然处于胶着状态,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工业生产困难形势延续。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价格已连续48个月和45个月下降,反映企业需求依然不足。1-2月份,全省工业用电量537.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9.5%,而去年1-2月份增长2%;其中,2月份工业用电量下降11.5%,降幅较上月扩大3.5个百分点。据青岛市百户大企业调查,预期2016年生产经营形势不如去年或持平的占73%;订单情况不如去年或持平的占71%。受此影响,前2个月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5.6亿元,增长7.7%,增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投资意愿普遍下降。受市场需求不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因素影响,不少企业对扩大投资持审慎态度。据调度,青岛市重点项目申报总量和投资规模均有所下降,重点建设项目353个,比去年减少36个,总投资9525亿元,比去年减少102亿元,特别是工业项目明显减少,申报数量和总投资额分别下降25.9%和26%;东营市亿元以上建设项目总投资3710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010亿元,分别比去年下降3.7%和22.3%;德州市对500家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有196家没有新增信贷需求,44家大型企业中超过半数没有新增信贷需求,特别是固定资产贷款需求明显较弱。 三是降低企业成本难度较大。据滨州市反映,当前企业生产成本主要表现为“四高”:一是用电成本高。去年全市工业电费约145亿元,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55%左右。二是利息费用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占全市利润的50%以上,中小微企业贷款的综合利率一般在10%左右,个别议价能力较差的小微企业甚至达到15%。三是人工成本高。企业为留住人才年年上涨薪酬,工人工资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相应提高,企业承担的“五险一金”缴费比例占职工应付工资的30%左右。四是运输成本高。铁路、公路运输费用提高较快,企业物流运输成本平均上涨15%左右。 四是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任务艰巨。当前,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各种问题和困难更加凸显。一是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我省钢铁产品档次不高、品种规格少;煤炭企业仍处于以挖资源、卖资源为主的发展阶段,85%的煤炭产量被直接销售。二是转型发展相对滞后。大多数钢、煤企业存在路径依赖,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品雷同、市场销路不畅。国家摸底调查我省上报的特困企业中,钢铁、煤炭两个行业约占五分之一。三是国有企业占比大、包袱重。目前,我省国有钢企粗钢产量占总产量的35%左右;煤炭企业全部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部分重点钢铁、煤炭企业负债率较高,企业办社会压力较大。四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去年我省钢铁行业产品销售收入2480亿元、利税8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9.7%和15.4%;煤炭行业营业收入2586亿元、利税168亿元,分别下降15.9%和32.6%,煤矿亏损面高达80%以上。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