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改工作
2021年淄博市价格形势分析报告

发布日期:2022-01-11 16:17:16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1年从全市重要商品价格总体运行形势看:各类农副产品价格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猪肉价格高位回落,同比降三成,牛羊肉、鸡蛋、蔬菜价格同比不同程度上涨;有色金属、化工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同比涨幅明显。2021年全市市场商品价格运行具体情况如下:

一、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运行情况

(一)粮油价格同比稳中有涨。成品粮、食用油价格运行平稳,全年小麦、玉米每500克全市集贸平均零售价格分别为1.31元、1.37元,比2020年分别涨6.5%、25.69%;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带动,桶装花生油、桶装豆油价格上涨,全年平均价格为152.14元/5升、54.87元/5升,比2020年上涨7.76%、28.89%。


(二)猪肉价格同比降三成。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受消费需求拉动,猪肉价格表现坚挺,集贸精瘦肉价格为29.23元/500克,五花肉价格为27.58元/500克;春节过后进入猪肉消费淡季,叠加生猪价格回落、市场供给增多,猪肉价格一路走低,10月中旬集贸精瘦肉五花肉降至14.01元/500克、12.66元/500克;10月中旬后,猪肉价格跟随生猪价格反弹,尤其11月初暴雪后菜价上涨,出现“菜比肉贵”现象,刺激猪肉消费,价格持续上涨。随着降雪影响消退,以及市场“供强需弱”的格局未改,暴雪后直至年底,猪肉价格持续小幅回落调整。全年集贸猪精瘦肉五花肉平均价格为19.70元/500克、18.22/500克,比2020年分别下降30.68%、31.68%。


 

(三)牛羊肉价格高位波动运行。受进口冷链商品检测出病毒、居民倾向于国产鲜肉消费,冬季进入肉类消费旺季等因素共同影响,年初牛羊肉价格稳中有涨。春节期间牛肉价格涨至38.86元/500克,羊肉价格涨至44.14元/500克,节后稳中波动回调。全年牛肉、羊肉平均价格为38.06元/500克、43.69元/500克,比2020年上涨3.40%、2.87%。


(四)鸡蛋价格同比上涨近三成。年初在饲料成本上涨、替代作用增加、节前需求拉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鸡蛋价格上涨,而后迅速回落,3月集贸市场鸡蛋平均价格为4.05元/500克。随后直至7月,蛋价在4至5元区间小幅震荡调整。8、9月份,在蛋鸡歇伏期、中秋前夕食品厂备货需求提振作用下,蛋价在中秋节前持续上涨,之后再次震荡回落至5元区间。10月中旬后,菜价、猪价上涨提振鸡蛋市场消费,蛋价再次上涨,暴雪后蛋价涨至5.60元/500克,创年内新高,随着菜价、猪价回落,蛋价平稳回落。全年鸡蛋平均价格为4.83元/500克,比2020年上涨29.49%。


 

(五)蔬菜价格呈季节性波动。年内蔬菜价格走势基本遵循季节性波动规律,同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下半年受极端天气影响,蔬菜价格持续上涨时间较长,12月份打破惯例价格不升反降。具体表现为:年初菜价高位运行,春节后需求减弱,蔬菜价格季节性下降,6月中下旬降至最低点。7月之后,在伏天高温多雨等不利天气影响下,蔬菜价格开始上涨,9月份蔬菜价格短暂回落,之后秋季连续降雨降温,造成蔬菜被淹、采摘困难、推迟上市,同时物流运输成本、人工成本增加,蔬菜价格继续上涨,11月初经历罕见暴雪天气,道路运输受阻,蔬菜供应阶段性偏紧,部分蔬菜价格涨幅明显。暴雪后蔬菜价格涨幅度较大,一度出现“菜比肉贵”,创年内新高。随着政府各项保供稳价政策实施,以及天气状况好转、补种蔬菜集中上市,雪后直至年底,蔬菜价格持续高位回落。


二、工业生产资料价格运行情况

(一)有色金属价格同比大幅上涨。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有色金属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全年铜、铝、铅、锌、锡价格分别为68082元/吨、18871元/吨、15127元/吨、22280/吨、224041/吨,同比上涨39.25%、33.24%、2.76%、22.66%、59.6%。


(二)化工产品价格高位震荡。聚乙烯整体呈现“M”型走势,行情忽高忽低,但涨幅大于跌幅,年内出现两次过山车走势,行情大起大落,分别在3月和10月迎来高点。受煤炭价格影响,在10月刷新年内新高。后期随着煤炭价格被干预,聚乙烯检修企业的恢复以及新产能投产,市场供应方面增加,另外需求方面逐渐减少,聚乙烯在10月中旬开始走跌,并将弱势延续至年末。全年高压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酯切片价格分别为:11499元/吨、8599元/吨、9486元/吨、6767元/吨,同比上涨29.46%、10.41%、39.45%、24.59%。甲醇、苯、硫酸、纯碱、烧碱、合成橡胶价格分别为2527元/吨、6982元/吨、497元/吨、2233元/吨、675元/吨、13209元/吨,同比上涨47%、87.83%、286.1%、54.34%、38.23%、45.22%。




(三)水泥价格创新高。上半年水泥价格基本稳定,下半年受煤炭价格、限电、能耗双控等影响创历史新高,自10月下旬后,因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电力紧张缓解,水泥生产逐步恢复,产量提升价格逐渐回落。2021年水泥全年均价约488元/吨,同比涨10%。

三、生产资料价格运行情况

   (一)化肥价格稳中上涨。2021年碳酸氢铵(含氮17%以上国产)、尿素(国产,含氮≥46%)、磷酸二胺(国产含氮16%含磷48%)、氯化钾(进口,含氧化钾≥60%)、三元复合肥(国产,含P.N.K各15%)每公斤零售均价分别为0.99元、2.61元、3.58元、3.31元、3.22元,同比上涨26.92%、35.94%、27.4%、12.97%、15.41%。上涨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开工率不足,库存水平低于2020年,煤炭、天然气、硫磺等一些生产化肥的原料价格,涨幅相对较大,企业生产成本高,导致化肥价格也直线上涨;二是一些国家由于疫情的影响,开工率大大降低,国际上的氮磷钾肥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带动了国内的化肥价格上涨;三是国内的部分化肥企业,看到国外订单的利润较大,会优先出口,本来国内自己的供应都有些紧张,在出口的情况下,导致国内化肥供应紧张价格上涨。


(二)汽柴油价格震荡上涨。2021年国内成品油零售价经过十五次上调,汽油零售价上调2715元/吨,柴油零售价上调2620元/吨;全年六次下调,汽油零售价下调1230元/吨,柴油零售价下调1190元/吨;另外有四次搁浅。综合来看2021年汽油零售价上调1485元/吨,柴油零售价上调1430元/吨,2021年全年国内成品油价格整体以上调结尾。

2021年国内成品油零售价调整情况:



 四、2022年价格走势预测

(一)主要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走势预测

1、粮油价格平稳运行。根据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数据,2021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为后期粮食价格平稳运行提供坚实基础。食用油方面,由于大豆价格国际依存度较高,仍将受到输入性因素影响。

2、猪肉价格仍有下行压力。根据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数据,2021年我国生猪生产恢复目标任务提前半年完成,猪肉产量显著增长,牛羊肉、禽肉、奶类产量均创历史新高,畜产品市场供应总体充裕。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459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8.8%,仍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按照母猪生产周期测算,2022年上半年,市场生猪供给仍旧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且春节过后,将进入猪肉消费淡季,预计生猪(猪肉)价格仍有下行压力。

3、鸡蛋价格或将下降。2021年鸡蛋价格高位运行增加了养殖利润,或将提升蛋鸡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预计2022年鸡蛋产量增加,市场整体供应宽松,鸡蛋整体价格将有所下降,但受成本支撑,价格下降空间有限。

4、蔬菜价格呈季节性波动。根据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数据,2021年蔬菜行情好,当前全国蔬菜在田面积达8000多万亩,同比增加200多万亩,预计未来3个月蔬菜供应总量1.7亿吨,同比增加350万吨,加上冬储蔬菜,可供每人每天约3斤菜,蔬菜生产供应有保障,蔬菜价格走势保持呈季节性波动。由于化肥、运输、劳动力等成本上涨原因,后期蔬菜生产会受较高成本支撑。

(二)生产资料价格走势预测

1、化肥价格稳中有降。针对2021年期间化肥价格过高的情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供稳价调控措施。2021年7月底国家发改委约谈了部分重点化肥企业,要求这些企业不得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或捏造、散布涨价等信息。10月份,为了稳定化肥市场供应和化肥价格,国家发改委加大了对化肥出口的控制力度。预测2022年化肥价格,随着供应的逐渐缓解,价格会稳中有降。

2、成品油价格震荡前行。2022年国内成品油供应方面仍将保持稳定上升走势。而汽柴油需求增速放缓,新能源效应稳步增加,未来成品油市场将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国家就能源领域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加强后续监管提出具体意见,这一制度令行业参与者和竞争者增多,拉动成品油消费。综合来看,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利好利空因素并存,2022年伊始国内成品油价格或将维持回落趋势,国内零售价随国际油价波动,整体看来2022年国内成品油价格较2021年有所下滑。

五、相关政策建议

(一)强化保供稳价措施。如今疫情仍未平息,全球经济通胀压力增大,2022年农产品生产仍然存在多方面不确定因素,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未雨绸缪,采取积极的保供稳价措施,紧盯市场供求变化,时刻关注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做好市场调研和价格监测预警,合理使用价格调控措施,确保农产品价格稳定。

(二)严厉打击扰乱市场正常经营秩序行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各大商超、农贸市场等线下实体店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不明码标价、哄抬物价等价格违法行为。适时开展线上执法检查,尤其是随着“社区团购”的兴起,更要防止线上电商恶意补贴,抢占市场、垄断经营的行为。

(三)完善农产品信息化体系。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我国农产品跟风生产和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合作,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针对价格容易大幅波动和滞销的产品,建立健全全产业链的信息监测分析发布体系,及时发布产销动态信息,引导供销平衡,平抑价格大幅波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